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读《游过月亮河》:领悟生之喜悦

2023-06-02 09:11: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


(资料图)

作者:纳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直子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他最后救下的小男孩光伢子虽然活了下来,却在这次洪水中失去了父母。战士直子母亲去世早,留下老父亲独自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军旅作家裘山山最新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就从这样一个英雄的故事开始,讲述了在突然失去至亲之后,老人和孩子怎样渡过那段艰难的时光,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游过月亮河》裘山山著希望出版社

面对这样一个关于英雄、生死的颇具冲击力的故事,作者选取了最简单的单线叙事结构,以时间为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从洪水来临前光伢子一家的幸福生活开始,到洪水来临时全村人的奋力自救,解放军的到来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很多人被救起,但也有一些人被洪水带走。对这场天灾的描写是小说的第一个高潮。作者用直面悲剧的笔法,写出了情况之紧急,生死抉择之两难,大灾面前人性的瞬间爆发等等,惊心动魄。

洪水退去后,人们清点损失,损毁的家园,失去的生命,同时也清理着自己心灵的伤痛。这一部分,小说用了较为舒缓的叙述节奏,在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善后工作的平静表面之下,是言语中、眼神中满含的悲伤与愧疚。这是大灾之后,幸存的人们常见的情感,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和努力才能抚平的。光伢子这样的小孩最让人心疼,一夜之间失去父母,而且父亲是在抢险中牺牲的,母亲为救他而被洪水吞噬,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要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真相。因此,村里的大人和部队的人都需更用心地去安置他,除了给他找个安身的家,还要考虑如何才能让他明白事实而不受到二次伤害。

正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救下光伢子的战士直子的父亲郑连根来到连队,要求住在连队附近,可以帮连队打理鱼塘,只为了离儿子生前生活的地方近一点。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失去儿子的老人与失去父母的孩子,正好都需要一个“家”,正好可以相互安慰,扶携着走出痛苦。但是,两个当事人也是这么想的吗?小说从这一刻开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在此之前的情节、人物情感都是读者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或是体会的,而这样的一老一小会怎样相处,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经验,因而也是更有期待的。而这也是很难写的,因为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必然是大团圆。一个已知道结局的故事很难再以情节走向去吸引读者,这就更加考验作者结构故事的能力,也考验作者对人心人性的洞察与思考。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在叙述上也用了尽量简洁质朴的语言,省去了枝枝蔓蔓的缠绕,直抵人心深处,把人物的心理变化一层层地解剖,既给故事情节发展建立了充分的逻辑支撑,更把小说的主旨突出出来,让我们体会生死面前,逝者无法挽回,活着的人也要活下去,而某种意义上说,活下去也许是更痛苦的。这是生之艰难。然而生活还有着另一面,那是生之喜悦。处在人生最痛苦时期的光伢子和郑连根,就是因为再次感受到了生之喜悦,才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光伢子从最初的沉默、畏缩,又变回那个调皮、活泼又懂事的小男孩,郑连根也冲破了心结,接纳了光伢子,并且决心把光伢子抚养长大。两个人的变化,根源是两颗善良的心灵。如果不是因为对光伢子的不忍心,郑连根是不会让他住到家里的。但他是个正直善良的人,要不也不可能培养出直子这样优秀的儿子。所以他不仅接纳了光伢子,还尽力照顾他,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照顾”,对他包容,给他温暖。

光伢子也是在父母爱的滋养下长大的善良的孩子。他会关心人,爱护小动物。到了陌生人的家里,他会感激收留他的人,尽量“表现好些”。但让他叫郑连根“爸爸”他是不叫的。他一门心思地在等爸爸妈妈回来。直到有一天,郑连根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告诉孩子真相,不再让他抱着幻想等下去,光伢子的反应是那么真实。这里两人的对话堪称精妙。这是大人和小孩关于生死的直接对话,小孩的问话和大人的回答都恰当地表现出了与人物的气质、心性、年龄和阅历相适应的状态。而从死亡过渡到人为什么要活着,顺理成章。“人是不能随随便便死的。人要活着,好好地活着。”“坚强不仅仅是摔跤不哭,是要敢于面对新生活,是要好好活着。”这两句郑连根说给光伢子的话,何尝不是说给所有正在经历生之痛苦的人的话。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题眼所在。游过月亮河,在小说里是光伢子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意寓着这个孩子找到背负伤痛活下去的勇气,领悟生之喜悦。

我们总会对儿童小说有诸多期待,故事要有趣,要富有意义,要让孩子读后有收获。这些固然重要,但更进一步的是,要能激发孩子关于生活真谛的思考,拓宽他们感受人生的面向,从别人的故事中读出自己的启示。这部小说做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