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树敌众多、黑点无数的政客被刺杀于办公室中,种种疑点指向了阿冈昆监狱一位身材矮小、刚刚刑满释放的犯人。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刚好从国外回来,在已经垂垂老矣的雷恩先生的指导下,少女的粉红色冒险开始了……
2019年夏天,去北京办事,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当时坐我对面的是一个很烦人的大叔,一个劲地试图跟我搭话、破坏我在旅行时的阅读体验,最后烦得我直接嘴臭了。
先上结论,我的看法是《Z的悲剧》绝对还是水准之上的作品,它最难过的地方就是出版在《X的悲剧》和《Y的悲剧》之后,完全被两个老前辈比下去了。这本书所有的缺点,前两部都没有;而这本书所有的优点,前两部基本都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除了逻辑严密、线索公平这些基本上可以套用在奎因第一时期每本书上的普遍优点,《Z的悲剧》最优秀、最独特的长处,就是它推理的反直觉性做得非常好。不同于“伤口在右边所以凶手是左撇子”这样简单的演绎,这本书里有很多线索乍一看是完全没用的,至少对于别针和电椅,我在看雷恩的推理之前完全没有什么想法。我能感觉出作者写这样的情节应该是有用的,但是埋得比较深,一时间反应不过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前两本也有类似的设计(如列车上有个售票员、哈特家消防通道的构造),《Z的悲剧》在这方面的质量不逊于前两本,但是这本特别温吞的节奏直接把我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煮死了。
而且这本的逻辑思维也特别接近国名系列,就是我在《荷兰鞋之谜》里提到过的那种排除法思维(悲剧系列另外三本都不是)。这本跟《荷兰鞋之谜》、《美国枪之谜》完全一样,犯罪的动机只有凶手和死者自己清楚,直到故事进入到大后期才明白他们究竟为何犯下罪行。《Z的悲剧》还稍微好一些,荷兰和美国这两篇几乎都是抓完凶手才草率地给了个粗糙的交代。但相反的是,这两本书里边凶手的身份、设定还多多少少有一些犯罪的嫌疑,《Z的悲剧》真的是不看回忆鬼知道他干嘛要杀人。这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缺点,但我也谈到过,这应该是一个优点,因为这样可以屏蔽读者对某个身份特殊的角色的猜忌,确实是把一切推理都建立在不带个人好恶的客观事实上。
这种反直觉和对动机的隐匿加起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直到看到雷恩把凶手揪出来,我才刚反应过来凶手是那个人。在极其有限的嫌疑人中抓出一个凶手来还能制造这么大的意外性,离不开我所说的这两点技巧。因此,在我心目中这本书绝对还是水准之上的作品,然而我也得承认这本书在推理之外的内容上硬伤极多,比如动机就是四签名式复仇,跟《埃及十字架之谜》和《X的悲剧》一模一样,完全不带修改地照搬一年前的套路;而且还犯了跟《暹罗连体人之谜》里同样的错误,我拿左手砍人,拿右脚踩灭余烬,就能证明我是右撇子、陷害一个左撇子人物,这种左右手逻辑太过牵强了。不过至少这本还有一定自知之明,这个线索并不能称为决定性的证据。
另外,这本书对于主角佩辛斯的塑造在很多读者看来都是灾难性的,奎因兄弟这对钢铁直男竟然用第一人称来塑造一个古灵精怪、极度自信的同时还对雷恩充满崇拜的女冒险家,不得不说以这对兄弟的文笔来写这样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人物真的是十分怪异。佩辛斯无休止的自恋和对于雷恩近乎于脑残粉一样的粉丝滤镜大大拖慢了故事的节奏,但好在她火热的外表下也有一股子冷静的理性,故事并未因为有这么一个活泼的新人物而丢弃掉自己本来强硬的推理。佩辛斯和雷恩在哈姆莱特庄园上的一堂推理课是悲剧系列里我非常喜欢的一章。
《Z的悲剧》我给7/10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单独看这本还是比较享受的,但真是怕跟别人比,而且毕竟是同一个人写的,虽然奎因兄弟在写悲剧系列时用了巴纳比·罗斯这个化名,但这32年到33年之间很多本书都用了雷同的线索和动机,属实是整不出新活了。
下一本看《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