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建章立制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2023-08-17 14:40:50 来源:中国发展网 分享到 :

台儿庄:积极打造京杭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长廊,描绘了一幅“运河风情画”。图为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新华社


(资料图片)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见习记者 | 甄敬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是我国立法保障生态文明的一个典型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改革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利益。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啃硬骨头、涉深水区,自上到下、由浅入深,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加快推进。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并作出总体部署,擘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此后,数十项改革方案相继落实,构建起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补偿制度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制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当前,我国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陆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为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正式发布。蓝皮书表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副局长谭光明表示,当前,我国现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林长制成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利剑”,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了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

会上,《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制度出台最密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最有力、生态破坏惩处最严格的阶段。“评估结果充分表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社会生态保护观念得到极大提升,生态保护和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全国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善。”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补齐制度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狠抓落地见效,推动生态文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

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如山间的块块疮疤让人触目惊心。从2014年5月到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问题整改解决。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重拳出击”,秦岭北麓由“无序开发”到“有序退出”,终至如今的生态恢复。2020年4月,在群山巍峨的秦岭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国之大者”。他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就要把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牢记心头、落到实处。通过党内法规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同责,成为解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连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一起,撬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一系列改革举措,动真格,见实效。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共追责问责近万人,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以体制机制改革促绿色低碳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体制改革引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展望全国,各省市因地制宜展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系列创新实践和务实举措,从制度上护美绿水青山。

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所在的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湖州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轨道,从制度上保障生态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构建起“1+N”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19地市名列其中。纵览各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等生”的有效探索,不难发现,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江西省南昌市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全国领先、全省率先制定《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初步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配套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分别与九江、抚州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跨市河湖信息共享、协同治理机制、联合巡查执法、跨市河湖管护联席会议、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机制。

湖南省郴州市则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加强规划引领、完善保障体系、强化系统性治理,通过抓工艺升级,把“黑色”变成“绿色”;抓循环经济,把“废物”变成“宝物”,抓文旅融合,把“青山”变成“金山”。一系列改革举措下,郴州扭转了“一矿独大”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构建起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推荐阅读